相傳明代大醫(yī)學家李時珍,為出版《本草綱目》日夜兼程趕赴金陵(今南京)后,住進一家客店。
入店后聽得鄰壁房間有婦女呻吟聲,于是便問店小二:“鄰壁何人患痛呻吟?”店小二回答:“是賤內患痛難受呻吟,已有幾天了!”“有病為何不去求醫(yī)?”李時珍困惑不解。店小二解釋說:“先生有所不知,我們雖然在國都開店,但賺來的錢還不夠買一家七口人的柴米油鹽,哪還有……”。
李時珍聽后十分同情,便起身隨店小二進入內房。李時珍一邊為店小二的妻子把脈,一邊詢問:“近來她飲食如何?”店小二說:“好幾天沒米下鍋了,她只能吃一些番薯干,我們是靠孩子挖來野菜充饑的。”李時珍走過去,拿起籃中野菜根仔細看起來,并從其中拈了一株野菜根,放進口中。然后他對店小二說:“這是一種中草藥,可治你妻子的病,是從哪里采來的?”店小二說:“城外,紫金山上!”李時珍忙隨手掏出一錠銀子說:“給!天明以后去集市上買點來,把此藥先煎給你妻子服用,服后便會好轉的。”店小二聞言,感動得雙膝跪地,連聲道謝!
翌日,店小二的妻子服了藥,病果然痊愈。店小二把李時珍帶到紫金山朱元璋太子的墓地,只見那里綠茵如毯,到處都是這種草藥。
因為這種藥草長在朱元璋太子的墓地,所以就把它取名為"太子參",但李時珍害怕此藥聲張出去大家都來太子墓地采挖,觸犯王法,因此沒敢把"太子參"寫進《本草綱目》里,此事成為他終生遺憾。
本品始載于《本草從新》。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塊根。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采挖,洗凈,除去須根,置沸水中略燙后曬干或直接曬干。
分太子參和太子參須:太子參呈細紡錘形或細長條形,稍彎曲,長2至10厘米,直徑0.2至0.6厘米,頂端有莖痕,下部漸細呈尾狀。表面黃白色,較光滑,微有皺紋,凹陷處有須根痕,質硬而脆,斷面平坦淡黃白色,角質樣,曬干者類白色,有粉性。氣微,味微甘。以條粗肥潤,有粉性、黃白色,無須根者為佳。
性味歸經:
味甘、微苦,性平。歸脾、肺經。
作用功效:
益氣健脾,生津潤肺。
臨床主治:
用于脾虛體倦,食欲不振,病后虛弱,氣陰不足,自汗口渴,肺燥干咳。
用法用量:
9~30g。
野生太子參分布于吉林、遼寧、內蒙古、河北、山東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河南、陜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西藏等省區(qū),現主產于安徽、江蘇、福建、浙江、山東、江西、貴州等省。
太子參較耐寒,秋季下種,冬季就可長根,春季發(fā)苗,喜溫暖、濕潤氣候,怕高溫和強光暴曬,最適宜區(qū)主要分布在冬、春溫和濕潤的長江中下游區(qū)域,主要有貴州中部,重慶與湖南、湖北接壤處,河南南部,安徽西部,江蘇中部,福建東北部以及浙江北部和東南部區(qū)域。
太子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株高7~20cm。塊根紡錘形、肉質,外皮淡黃色,疏生須根。莖直立,基部紫色,近方形,上部綠色,近似圓形,具2行細毛,節(jié)略膨大。葉對生,近無柄,下部葉匙形或倒披針形,上部葉卵狀披針形至長卵形,長約 7cm寬約1cm。莖頂有4片大形葉狀總苞,花腋生,二型,莖下部接近地面的花小形,紫色,閉合,萼片4,無花瓣,雄蕊通常2;著生莖端總苞內的花1~3朵,花形大,白色,萼片5,花瓣5,倒卵形,雄蕊 10,花柱 3。蒴果卵形,熟時下垂,開裂;種子7~8 粒,扁球形,紫褐色,表面具疣點。花期 3~5 月,果期 4~6 月。
對溫度要求:
喜歡生長在溫暖濕潤的環(huán)境,怕高溫,30℃以上生長發(fā)育停止。怕強光暴曬,烈日下容易枯死,比較耐寒。在-17℃能安全越冬。低溫條件下也能發(fā)芽、生根。
對土壤要求:
在陰濕的條件下生長良好,喜肥沃疏松、含有豐富腐殖質土壤,砂質土壤中生長良好。低澇地、黏壤、土質堅實、排水不良、土壤含腐殖質少。瘠薄的土壤生長不好。
太子參真假鑒別:
1、 太子參比較細長成條形或者紡錘形的,稍微帶有彎曲程度。
2、太子參表面的顏色都是在白色和土黃色之間,摸起來比較光滑的,有不規(guī)則的細紋分布在太子參的表面。
3、太子參的性質是硬中帶脆,可輕易折斷,斷開的橫切面十分的平整,顏色也是白色或者淡黃色,呈角質狀態(tài)。
太子參優(yōu)劣鑒別:
1、看新陳
陳貨顏色較深,新貨顏色。
2、看大小
同樣年限下,個大的較優(yōu)質,皂苷含量更足。
3、看干度
掰開太子參,會聽到清脆的響聲,干度較好。如果柔韌,掰不斷,說明干度不夠,質量較差。
4、看須根雜質
太子參須根雜質較多的說明質量較差,尾部較長說明沒有剪尾,不建議購買。
5、看是否熏硫
熏硫太子參顏色會變白,有難聞的刺鼻味道,吃起來發(fā)酸,不建議購買。
6、看是否發(fā)霉
觀察表面無蟲眼、無發(fā)霉的無優(yōu)質太子參。